PCLADY首页 > 专题 > 正文

Margo RENISIO :从艺术中找到幸福的要义

2014-03-27 16:48 来源:pclady 作者:张倩忆 责任编辑:佚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

  导语:3—6月的上海,一场画展引起了人群的骚动。不论是外行看热闹、还是内行看门道,以莫奈之名前往K11艺术购物中心的人们,再次印证了这位印象派大师不朽的号召力。在布展设计师Margo看来,本次画展的意义在于让脚步匆匆的都市人静下心来驻足观望,感受一下大师画作中沉静、安宁的气场,从中找到幸福的要义。

  个人档案:

  姓名:Margo RENISIO

  身份:法国注册建筑师,博物馆学家,展览布展专家

  “IDEAA3”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设计师

  学习经历:法国亚眠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雕塑专业

  法国 Paris Quai Malaquais 国立高等建筑学院 艺术与考古专业

  先生:Claude Hudelot(鱼得乐)汉学家、中国当代历史学家

  1991年至1994年担任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2002年至2008年担任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

  近期布展作品:《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

  《概括的˙抽象的 丁乙作品展》

  《中国影像艺术20年》

  《时空之间——十年典藏影像作品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

  莫奈真迹零距离接触

  12年前的夏天,上海博物馆举办过一场莫奈画展,虽只有2幅作品,却引来八方观众排队观看。12年后的春天,上海繁忙市中心的商场里再次举办莫奈专题展,55件作品,40副真迹,数量规模史无前例,开幕当天便引起人流拥堵。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来自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的 Marianne 在选择展览设计师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 Margo RENISIO。Margo拥有30多年的设计经验以及对法国国宝级珍品的深刻理解,Marianne觉得她是这次展览设计的不二人选。

  Q:中国大陆的第一次莫奈专题展为何选择在上海举办?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您对这座城市有何感知?

  A:早在2004年,我在上海、北京和香港三地曾设计过一次印象主义大展。上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里喜欢印象派画派的人非常多,因此整场展出的效果十分到位。当时的策展人Marianne也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当她决定十年后再做一次莫奈特展时,第一时间找到了我来当设计师,我们因一起布展而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打算在今天重续辉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莫奈画展展厅
莫奈画展展厅

  Q:对前来观展的观众又有什么期待?

  A:我希望莫奈展可以更多地影响到那些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处于人生的冲刺阶段正在忙于打拼事业、组织家庭。这些人平时可能没有时间去美术馆感受艺术,而借由莫奈的这些画作,希望他们可以停下忙碌的脚步,驻足观望一会,体会出宁静的力量,并且找到生活里的幸福。

  Q:本次展览将55件作品按5大主题成列,为何只有2个展厅?

  A:本次展览是有5大主题,但我们只选了2个展厅,将5个主题重新整合。大家都知道莫奈的花园非常有名,这次的展出是以这幅作品为分界点,将画作分成花园前和花园后。第1个展厅里的作品可归纳为莫奈筹备花园的时期,包括他在各地旅行时的创作。第2个展厅则是他完成了花园以后,以及同时期的其它创作,里面成列的作品许多是以“花”和“水”为主题。

  Q:这次展出的作品数量非常惊人,其中更不乏52件首次来沪亮相的大作,以您的布展经历来看,预计它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A:展览一定能让观众赏心悦目。我觉得很多上海人非常忙碌,莫奈的画展里有一种凝固的幸福,能让他们停下脚步好好感受。在我看来,他的画中甚至有一些中国情结。莫奈笔下的河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在我看来与中国人理解的“逝者如斯夫”非常接近。大家一定会非常喜欢。

  Q:除了画作,观众还能看到3件大师的贴身物品,您觉得眼镜、烟斗和调色板这些东西代表了什么?

  A:这3件随身物品都是精心挑选的,画板对于画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记录着画作诞生的过程。而烟斗是一个属于莫奈“私人订制”的物品,莫奈从小就爱使用这种用陈年的泥土制作而成的烟斗。眼镜也是对画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工具,莫奈晚年患有非常严重的眼疾,它陪伴着莫奈创作出了和早期完全不同风格的佳作。可以说这3件物品记录了莫奈的一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

  把商场变成美术馆?是的!

  作为这次展览的布展师,IDEAA3设计事务所的总设计师 Margo承受了非同寻常的压力。除了确保这些法国国宝级的珍品完美呈现外,Margo与她的团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整个商业展览空间变换为一个具有美术馆级别的展厅。嘈杂的商场和静谧的美术馆,这两个看似完全没有关联的场所,在Margo的精心设计下融合在一起,从灯光到展墙颜色,Margo和她的团队将参观氛围打造地非常到位。犹如印象派的风格,整个展厅的视觉感非常柔和、感性,观众如同置身于一个艺术仓库,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的魅力。

  Q:对具体展出场地您是怎样考量的?商场比起美术馆有何优势?您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艺术的构思?

  A:首先这里有一个艺术基金会,有很浓厚的艺术氛围。其次,这里给我的感觉像一个艺术仓库,有一点工业气息里混杂着文艺的感觉。莫奈展的整体氛围清和宁静,这个场地已经具备一定的当代艺术的气息,我对其再进行一定的改造,就能展现出莫奈的风格。

  莫奈早期经常拿着画架外出写生,因此他的画作尺幅不会太大,于是第1个展厅就相对较小,容纳下早期的作品。而第2个展厅记录的是莫奈后期在工作室里的作品,这些作品比较大幅,因此我在空间上也布置得也相对空旷,为的是保证比例上的协调。

  Q:当艺术画展遭遇商业气息浓重的K11,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A:这不仅是一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更是一种现代生活多元化的呈现。K11里存在着多种业态,有商场、办公楼、媒体、艺术基金会,它们和画展在一起能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整合。

  Q:近年来,您和您的事务所为何一直努力提倡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A: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说过,建筑是99%商业+1%创造性的产物,我对于这种结合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它们并不冲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argo在场馆
Margo在上海场馆工作

  上海:既来之则安之

  因为工作关系,Margo随丈夫——前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参赞Claude HUDELOT(鱼得乐)先生来到了中国。从2004年开始,Margo不断为中国的美术馆、艺术和商业展览机构提供专业的展览设计方案。2010年,为了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展览设计项目提供专业、完善的设计服务,Margo在上海建立了IDEAA3建筑事务所,目前已承接过包括莫奈展在内的多个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展会。

  Q:您是一位注册建筑师,同时又是博物馆学家和布展专家,多层身份也意味着惊人的履历和知识面,您是如何学习与历练的?

  A:我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我小时候在美术学院长大,耳濡目染地熏陶在艺术的氛围里。后来在大学里我又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习得不少专业知识。我觉得这些知识都是相辅相成的,形成了我对艺术多元的理解角度。

  Q:您的丈夫是一位中国通,他是您钟情于中华文化的一个原因吗?

  A:也许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我自己研究比较多的是中东文化,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丈夫在中国、我在中东、儿子在日本,我们一家三口各居一地,三人经常分享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Q:您因随丈夫工作而来到上海,后来为何选择久居并且创业?这里的生活、工作习惯有挑战到您的地方吗?

  A:丈夫当时来上海担任文化参赞,我便随他一起来此居住。来了之后觉得这里是一个可以生活、工作的地方,随着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便决定成立IDEA A3事务所,以更完全地将我三十多年的设计经验运用在这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Margo RENISIO :从艺术中找到幸福的要义
生活中的Margo

  手记:上海莫奈展开展前一周,我见到了Margo。布展进行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她一边接受各家媒体的专访,一边和团队忙于应付各种突发状况。作为资深设计师,从2006年起,Margo已经参与了近300场艺术展的布展工作。她的专业早就炉火纯青,现在对她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协调好包括设计团队、安保、主办方等等各路人马的工作,确保展出完美地开幕。至于对她工作的评价,看看观展的人潮就知道了。

关键词:莫奈展   Margo   睡莲

分享到: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回到顶部